《孟姜女》演出后,歌舞剧社主要负责人与演员合影。阿甫夏洛穆夫(右一)袁励康
(右2)江闻道(左1)姜椿芳(左2),中间为饰演孟姜女的演员曹芹(又名曹雪芹)
1. 1936年8月初,姜椿芳在妻子张安英位于上海松江县的家里小住。先找佛利特,他介绍去苏联人主办的《中国导报》工作,未成。经苏联粮食进出口协会陈大维介绍,应聘上海大戏院和亚洲影片公司俄文翻译和广告宣传。面试通过,在上海大戏院工作约一年,和上海电影戏剧界知名人士多有往来,曾同他们一起筹组中苏电影戏剧工作者协会,但国民党当局未批准,未能成立。
2. 1936年10月10日下午,鲁迅抱病携全家到上海大戏院观影根据普希金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片《杜勃洛夫斯基》(中国当时译名《复仇艳遇》),放映前姜椿芳被引见給鲁迅,进行了简短交流,影片名之所以起的庸俗,原因是国民党电影检查委员会一再挑剔而反复修改的结果,鲁迅听了十分生气,痛斥了几句检察官。
3. 1937年,姜椿芳与上海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11月地下党组织派杨帆与姜椿芳联系,安排姜椿芳参加影评人座谈会。
4. 1937年11月21日上海沦为孤岛,11月底夏衍、梅益、姜椿芳和赵邦荣合办《译报》。邀请姜椿芳做俄文翻译,一直工作到1939年《译报》停刊为止。
5. 1938年春,地下党组织让姜椿芳领导上海小剧场运动。大剧场由于伶领导,规模较大的职业话剧团,每天在大戏院演出。小剧场是各界业余话剧小剧团,各自或联合在小剧场演出。
6. 1938年冬天,上海地下党成立了文化总支部,由姜椿芳任总支部书记。包括文学、戏剧和新文字三个支部。
7. 1938年12月,姜椿芳是中国第一个翻译介绍了世界著名的俄罗斯戏剧表演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名著《演员自我修养》,并在上海的《剧场艺术》杂志上发表。这部表演艺术名著当时还有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发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并发展了俄罗斯和欧洲现实主义戏剧理论,他本人一生饰演了百来个角色,无论贤愚不肖、地主、奴才、流浪汉,芸芸众生都在他的艺术创造之列。在他创建的莫斯科艺术剧院30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并荣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姜椿芳翻译介绍了《演员自我修养》,使演员们对表演技巧训练与提高个人艺术素养,对剧本、演出与演员的声台形表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姜椿芳本人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在促进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歌剧、中国舞剧、中国音乐理论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员自我修养》作为高等艺术院校师生的必读书目走进了大学课堂,为培养新一代的表演艺术人才,发展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著名电影演员达式常,在谈到自己的演艺生涯时说,在走上演艺道路之前,“我还从图书馆借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对照着啃读,读懂一点,就引用一点”。今天,《演员自我修养》依然是我国艺术院校学生和广大演员的必读书目。
8. 1939年夏,结识阿甫夏洛穆夫,经阿甫夏洛穆夫引见认识了沈知白,沈知白告诉姜椿芳,用现代作曲法写出中国民族风格的新乐曲。阿甫夏洛穆夫热爱中国、讴歌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热情和顽强精神,也得到上海进步人士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上海沦陷时期,他生活无着,依靠中共地下党的特殊关系,打算去苏北根据地,为发展中国民间音乐而奋斗。他说只要能为中国民族音乐做工作,再艰苦的条件都能忍受。只是受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如愿。音乐剧《孟姜女》的演出是多元文化的产物。该剧文字编剧是共产党人贺一青(姜椿芳化名),阿甫夏洛穆夫作曲兼导演,这部以中国古代传说中悲剧性人物为题材的音乐作品,鼓舞人民起来反抗专制压迫,反映了二战后中国的政治气候。
9. 1940年,姜椿芳继续做文委工作,与他联系人换成唐守愚,地下党派姜椿芳开辟京剧工作。姜椿芳通过阿甫夏洛穆夫结识两位京剧大师梅兰芳和周信芳。阿甫夏洛穆夫排练舞剧《古刹惊梦》时邀请梅兰芳观看,梅先生极口称赞。
10. 1940年,阿甫夏洛穆夫重排舞剧《古刹惊梦》,姜椿芳找到当时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闻兰亭以募捐名义义演,演出地点在上海大光明影院,1941年首演,盛况空前。
11. 1941年初夏,姜椿芳在赵朴初的帮助下,借用了佛教团体觉园的一个小客厅,每天为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演出的《史可法》编写京剧剧本。虽然是第一次写京剧,但为了写好《史可法》,姜椿芳做了充足的准备,收集了很多史料,既参考了《明史》,又利用了《南明佚史》,已写完的部分得到了专业编剧的赞赏。遗憾的是剧本尚未完成,姜椿芳又接到党组织交办的新任务,创办中文版《时代》周刊。他只好将《史可法》的剧情和分幕分场提纲交给了周信芳。之后,根据姜椿芳的建议,周信芳演出的《史可法》凸显了重气节、反屈辱的浩然正气,打击了国民党妥协投降和沦陷区敌伪的反动势力。
12. 1941年8月,姜椿芳创办《时代》杂志。姜椿芳接受了地下党组织交给他的“办报”任务,地下党组织派唐守愚通知他,想方设法与塔斯社联系,向该社社长罗果夫建议出版中文报纸,经费和发行由中方负责,只要苏联人出面向租借当局领许可证。姜椿芳通过淮海中路弗利特书店老板柯鲁克尔斯引荐认识罗果夫,简单作了自我介绍,开门见山表示自己要办一份中文报,想请苏联人出面办理工部登记,编辑人员由姜的朋友担任,经费通过集资和广告收入解决。罗果夫对姜椿芳的想法表示赞赏,一周后给姜答复。一周后,姜椿芳拜见罗果夫,罗说:办报不太实际,规模大,太显眼不好办理登记,塔斯社已经有个俄文《时代》月刊,就再办个《时代》周刊中文版,期刊属于政治文艺类性质,至于经费苏方愿意给与大力支持。姜椿芳回去就向唐汇报,唐告诉姜椿芳,组织同意先由刊物做起,待时机成熟再出日报。得到指示后,姜椿芳又与罗果夫商谈,罗果夫负责《时代》周刊内容,由姜椿芳负责组织翻译,组织上让姜椿芳组建办刊团队,姜椿芳最初邀请陈冰夷和陈君实加入《时代》周刊编辑,自此《时代》周刊在上海诞生。
13. 1942年,姜椿芳继续做《时代》杂志工作。因斗争需要,地下党组织在上海的活动也改变形式,过去比较暴露的人离开上海,地下党组织解除姜椿芳文委的工作,把《时代》杂志的工作作为党的任务来执行。起初是梅益、黄明,后来江闻道,到1944年形势最紧张时,便停止联络。11月,《时代》社又增出《苏联文艺》月刊。
14. 1943年春,敌伪借口外国人不能在中国出版中文刊物,对苏联特殊,但要把中文稿送警察局检查后方能印出,因此常有重要稿件被扣留。姜椿芳找苏联人协商,即使当时形势严峻也要坚持下去,因为中国读者在东南沦陷区只有这唯一的一份中文刊物了。时代杂志的编辑们仍在极其艰苦和经常受到迫害的情况下继续坚持,维持这一刊物。
15. 1944年春,日伪下令禁止《时代》杂志和《苏联文艺》月刊出版。停刊后,姜椿芳认为留沪意义不大,曽向党组织申请调到解放区工作,但苏方不同意姜椿芳离开时代杂志,经地下党组织研究决定,姜椿芳继续留在时代杂志社。11月,有一个日本宪兵来到姜椿芳家找他。自此,姜椿芳无法离开上海。这是日本宪兵驻沪总队的一个军曹,姓中谷,穿便衣找姜椿芳,要和姜椿芳交朋友,了解姜在时代社的工作情况,打听苏联人在上海有几部电台。中谷用俄语与姜交谈,关于他来访,让姜不要告诉苏联人。后来,姜拿着日本人名片交给塔斯社社长施维卓夫,施维卓夫说我们没有任何秘密,凡是你知道的事情都可以告诉中谷。自夏天起,姜椿芳参加京剧界进步青年艺人组织的“艺友座谈会”,谈戏改问题,并演出过“改良评剧”。吕君樵、李瑞来、何毓如、李惠芳等都是座谈会的积极份子,此外,姜椿芳还参加傅雷(法文翻译工作者)主持的座谈会,每隔一星期开会一次,谈各种学术问题。
16. 1944年,周信芳要把《风波亭》扩大为岳飞一生的戏,姜椿芳为他组织了编写组。
17. 1945年2月,《时代》杂志社译的苏联短篇小说,收买汉奸办的《六艺》杂志发表,中谷发现后曾追问过姜椿芳,被姜搪塞。4月,苏军已进攻柏林附近,《时代》杂志未经日伪同意即行复刊,中谷知道这一情况也不干涉,只是常来向姜打听出版多少份,还准备做什么。8月,苏日宣战,姜椿芳和塔斯社的其他中国雇员和苏联人一起被监禁,傍晚时,中国雇员填表后释放回家,通知所有人要随叫随到,姜因有中谷关系怕他下手,当夜没回家住,次日晨与袁励康一起去常州小住一周,日本投降后返沪,继续出版《时代日报》。后得知,中谷曾去过姜家一次。
18. 1945年,曾在《时代日报》编辑部内设一收报机,抄收延安发出的新华社电讯,抄报员由地下党组织委派。
19. 1945年,为了排演阿甫的《孟姜女》,姜椿芳亲自出马,化名贺一青负责编剧,甚至还为此成立了中国歌舞剧社,由袁励康和江闻道任正副社长,1945年11月25日在兰心大戏院首演,获得一致好评,1946年3月末,该剧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义演两场,上海各界显要以及盟军高级将领和苏联武官均出席观看,宋庆龄到场主持,并为全体演出人员颁发纪念章。义演收入达8000美元。
20. 1948年6月2日,《时代日报》被国民党查封,但《时代》周刊杂志仍继续出版。
21. 1949年4月,地下党组织安排姜椿芳立即离沪赴港。因得到情报,国民党将采用交通事故方式暗杀姜椿芳。
22. 1949年5月27日,姜椿芳随同上海接收工作组返沪。任文管会剧艺室主任。同时任时代出版社社长,出版刊物有《时代》杂志、《苏联文艺》、《苏联医学》继续出版,《时代日报》不再恢复。主要出书。
23. 1949年10月,姜椿芳陪同几位苏联作家到访宋庆龄在上海寓所。苏联作家代表团团长是法捷耶夫、西蒙诺夫和格拉西莫夫。
1949年宋庆龄在上海举行家宴,招待苏联几位作家。左1宋庆龄,
左2西蒙诺夫,左4格拉西莫夫,左3姜椿芳作为宋庆龄的翻译
24. 1949年11月,姜椿芳领命筹建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市政府全力支持姜椿芳的工作,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告诉姜椿芳,有困难就找他,校舍选址给与帮助,为了支持学校教学,陈毅市长让他的夫人张茜(学过俄语)到学校任班主任。经过多方努力,学校从无到有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学校成立,同年12月20日上海俄文学校正式成立(1956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校在姜椿芳校长的带领下发展迅速,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批翻译骨干,输送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
25. 1951年春夏之间,姜椿芳筹建上海文化局下的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处,主要负责外宾送往迎来工作。姜椿芳曾两次到北京,一次是为时代出版社到北京集中力量编俄华辞典,约一个多月,一次是陪同上海俄文学校副校长涂峰等同志参观北京俄文学校和北京外国语大学。
26.1951年冬,上海市委交给姜椿芳调令,中央组织部调姜椿芳到北京任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主任。
27. 1952年1月底,姜椿芳离沪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