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28年——1931年小学毕业后随家迁居哈尔滨,姜椿芳考入东省特区第三中学,就读一年级,课余时间跟随俄侨学习俄文,每天一小时,他还积极参加了反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进步社会活动。1931年夏加入了反帝大同盟,随后加入了共青团。
2. 1932年转为中共党员,同年年底,姜椿芳同志又调到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工作,为省委起草宣言,编辑《满洲红旗》(后改为《东北人民报》)。他遵照党组织的安排,去英亚社(塔斯社的化名)任俄文翻译;并且受党组织的委托,通过英亚社与第三国际进行过联系。姜椿芳同志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深受党组织的信赖,他的家先后是党团省委机关的所在地。省委的一些重要会议在他家召开,像杨靖宇等党的重要负责同志常在他家居住。姜椿芳同志为东北的抗日革命斗争作了大量工作。
3. 1934年春,姜椿芳搬家后,曾告诉老张(地下党联络人)新的地址,但老张自此并未与姜椿芳联系,姜与地下党组织失去联系。姜便给《国际协报》、《大北新报》等几份报纸投稿,写杂文和影评。
4. 1935年春,姜椿芳和张安英结婚。姜椿芳、罗烽、金剑啸、萧红、萧军、孙陵等人合办长春《大同报》的副刊《夜哨》.
5. 1936年,姜椿芳同志因参与创办《大北画刊》受到日啸本领事馆怀疑且被捕入狱。他在狱中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气节,后被营救出狱。
6. 1936年8月转移到上海,主要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先是在亚洲影片公司做苏联影片的发行和宣传工作,并拟发起成立中苏电影工作者协会,但国民党当局未批准。
7. 1938年,上海地下党文委派他领导“小剧场”支部。后来“小剧场”支部改为文化总支,他任书记。文化总支在他领导下团结了一大批文化界进步人士和左翼文艺工作者,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
8.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党组织通过姜椿芳同志同塔斯社商定由“苏商”出面创办《时代》周刊,他任主编。《时代》周刊是当时整个沦陷区唯一能够公开出版的反映我党立场观点的中文刊物,是我党宣传工作突破封锁的一大成就。当时日伪势力横行,环境异常险恶,姜椿芳同志不顾日伪宪警的跟踪监视,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时代》周刊大量报导苏德战争情况,及时传播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正义声音。《时代》周刊对当时正在浴血抗战的中国人民起了鼓舞作用。这期间,姜椿芳同志还翻译了大量苏联文艺著作。这些译著促进了苏联革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9. 1945年抗战胜利后,姜椿芳同志在党的领导下创办了《时代日报》,担任总编辑和时代出版社社长。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内战后,白色恐怖笼罩上海,许多进步刊物遭到查禁。姜椿芳同志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苏联同志的帮助,凭着一颗赤诚的革命之心,运用他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聪明才智,勇敢机智地战斗在这块阵地上。《时代日报》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及时传播党的声音,报导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声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揭露国民党的腐败黑暗,团结和吸引各界人士去迎接新中国的黎明。时代出版社出版了许多进步书刊,特别是苏联革命文学著作,对国统区青年发生了广泛影响。时代社还培养了一批俄苏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人才,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俄苏文学研究、译介、编辑出版的骨干力量。
10. 1949年上海解放后,姜椿芳同志除继续负责时代出版社的领导工作外,还先后任上海军管会文管会剧艺室主任、市文化局对外文化联络处处长。同年,姜椿芳同志根据华东局的指示,创办了上海俄文学校(后改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校长和党委书记。他为创办这座新型的革命学校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急需的俄语人才。当年他亲自培育的许多学生今天早已成了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