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师友忆椿芳-纪念文章-姜椿芳-姜椿芳
纪念文章

 金常政

 

斩棘披荆,百科盛事,十年功业垂成,愿未了,身先去,英雄泪。

呕心沥血,千载丰碑,一代精华怀念,地为基,天无涯,松柏绿。

这是我当年挂在姜椿芳灵堂上的挽联。我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姜椿芳同志离开我们25年了。他的名字已深深镌刻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这座中华文化丰碑上。他的忠厚长者之风,锲而不舍的创造精神,至今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留在大百科人的无尽怀念之中。

我翻出30多年前大百科初创时期的一些文件手稿,那上面有着姜老修改的手迹。透过那一行行文字,我似乎又看见了姜老的音容笑貌。我还有一件非常珍贵的纪念,那是姜老于1987年逝世前,用他生命最后力气同我谈话的录音。听着熟稔的声音,与姜老相识、相知和诀别的往事,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我和姜老十年亦师亦友的情谊,是凝结在大百科全书事业上的。1978年4月,我还在工厂下放劳动,当了6年车工。在走过20年坎坷道路之后,一位老同学把我的简历材料推荐给中央编译局。因为我在简历最后提到,对编译或编纂百科全书尤有兴趣,姜老遂约我前去一谈。这是一次决定我此生命运转折的谈话。姜老默默地听我倾诉20年来的苦闷和不平,不时点头表示同情。关心人,理解人,能耐心听人讲完心里话,这是我对姜老的第一印象。而更使我感动的是,姜老用平和而低沉的语调,讲到他受康生迫害,身陷秦城监狱7年心里反复想过的事情:一旦恢复自由,他衡量自我,决心用余生精力开创我国的现代百科全书事业,以知识启蒙,以避免“文化大革命”的灾难重演。我既惊讶又感佩,有何等胸怀的大勇之士,能在囚禁的条件下,设想这般的大事业?这一夕谈话,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勇气,让我下定了把后半生献给我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决心。从此,姜老便把我从百科全书的业余爱好者引上百科全书编纂者和研究者的道路。

我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兴起,我国广大学术界能够迅速行动起来,有赖于姜老极大的感召力。姜老的感召力何在?就在于他能把锲而不舍的顽强的事业心,同浓重亲切的人情味和宽厚的容人之量结合起来。我与姜老在十年共同工作和亲密相处中,感受最深的有几件难以忘怀的事例。

1978年8月,姜老和我为大百科开路的天文学卷飞赴上海。这对于大百科事业的起步是件大事。这首先需要取得中国天文学会的支持,为此就要去南京会见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老先生和学会的有关领导,说明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重大意义,唤起天文学界投身这一事业的意愿。但姜老必须留在上海,同市委和各方联络,为建立上海分社进行紧张的筹组工作,一时脱不了身。于是,决定派我独自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去敲开天文学界的大门。我当时自觉独自出面,资历不够,姜老却笑着对我说:“黑头发”也该敢于独当一面嘛(那时我49岁,头发尚黑,大百科老同志多已是白头发)。姜老的信任和放手,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加了信心,终于顺利地完成寻求天文学会领导支持和合作的任务。由此,我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首卷天文学卷的责任编辑。

在上海出差期间,我第一次有机会与姜老敞开谈心,谈文论诗,评说人物,畅抒所见。他听我谈起对萧军的景仰,在回京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就带我去见萧老。原来,姜老和萧军是多年的好朋友。我们见面时在座的还有后来《大百科》外国文学卷两位主编楼适夷和汤茀之同志。姜老见大家谈起诗词兴趣甚浓,便倡议成立一个诗社。姜老在世时,野草诗社雅集,他每会必到,后来又创建起中华诗词学会。其实,姜老并不常写诗词,但他却是一位有着诗一般感情的人,对文化界的新朋旧友都是那么关爱和深情。

1979年春节,恰是我半百之年的生日。我的俄专(现在已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三班在京同学,齐集东四育芳胡同我家的陋室聚会,前来祝贺。那时请客吃饭还没有去饭馆的习惯。搭床板为餐桌,请善于烹调的朋友来掌勺,摆上一桌“育芳盛宴”。酒刚过一巡,忽然一位不速之客不请自到:姜椿芳!这个震动可不小!我们这些老同学,谁人不知姜椿芳?创建上海外国语学院的老校长、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翻译界老前辈!大家当然要请姜老师上座了,可是哪儿算“上”啊?于是,姜老就挤在大家中间。他说,这样他就觉得年轻了。席上有共同的语言,包括姜老,那就是俄语!酒酣耳热,大家就齐声朗诵起普希金的诗:Любви,надежды, тихой славы,недолго нежил нас обман,изсчезли юные забавы, как сон,как утренний туман!(爱情,希望,淡淡的荣誉,都曾骗我们一阵痴情,啊,逝去了,青春的欢愉,像梦,像朝雾似的无影无踪!——普希金《致恰达耶夫》,常政自译),合唱起Катюша(《喀秋莎》)。几杯酒下肚,姜老确实年轻起来,谈笑风生,中文故事,俄文笑话,惹得满席笑声不断!

在大百科创业的十年中,姜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曾多次亲临我的家门,表示他对同志的亲切关心。有一次,他因我工作中遇到不快,在星期天带着夫人和女儿前来看望和慰问,给我极大的温暖和慰藉。还有一次,野草诗社在团结湖的楼适夷家雅集,会后又拉着萧军和楼老来我的新家认门和叙谈。

1985年,我的第一本专著《百科全书编纂概论》写成,姜老十分关注,花许多时间写了一篇长达6000多字的序,并且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此书原来已同山西人民出版社谈妥出版事宜。姜老听说,便要求我收回书稿,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后来,山西的编辑直接打电话给姜老,反复说明书已列入该社出版计划,恳求不要撤回书稿。姜老被他说服,即时收回成命。宽厚待人、善于理解他人和助人为乐,这正是姜老人格力量的一个方面。

我和姜老亦师亦友,出于志同道合,亲密合作,共事十年。我对姜老最深切的感受,是他有宽广的胸怀,有容人之量,知人善任。同时,他在原则问题上,自有主见,毫不动摇。我的另一位老师萧军曾对我说,姜老“肚里有牙”,根据我的体会,深以为然。记得是在1980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对《中国大百科全书》当时上马不以为然,震动了大百科出版社人马。后经姜老与茅沟通,反复说明《大百科》上马的契机和必要,说服了茅老,茅老竟欣然参加了《大百科》总编委会,而且还担任了“土木工程”卷学科编委会的顾问。还有,在《大百科》数学卷,他能说服华罗庚与苏步青坐到一条板凳上来,并列担任该学科卷编委会主任,连数学界人士均认为是个“奇迹”。姜老肚里的“牙”看来是有硬有软啊!

与姜老亦师亦友,开创大百科事业的十年,历历往事,依稀如在昨日。姜老曾留给我一件极其珍贵、极其难忘的回忆,是在他逝世前的1987年12月3日,召我到他病榻前,向我讲了最后一番话。这是他留给我的遗言。他还在“苦不堪言”的病痛中,不忘记用他平常温和亲切的口吻,抚慰留下来的后生,给战友以最后的美好祝愿。这一遗言已留下录音。25载韶光易逝,可堪告慰姜老在天之灵的,是他在遗言中对我的嘱托,我都已做到。我虽然也已离岗,但仍然坚守着姜老遗留下来的百科事业。为我国百科全书的系列化付出全力。姜老遗言的声音犹在,随时可以聆听,已成为我永久的纪念。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