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锦屏
我与姜老相处30多年,在解放初期我是姜老的学生,他是我的校长。后来我在中央编译局工作,他是我的领导。在姜老一生中,最使我感动和敬佩的是他那种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无私奉献的精神,披荆斩棘、永不停息的开拓精神。
解放初期,新中国急需大批俄语人才,姜老就是新中国俄语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49年上海刚解放,姜老根据华东局指示,在短短半年时间里,白手起家,创办了上海俄文学校,后改名上海俄语专修学校,即现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当时的上海俄专是所革命学校,为华东革命大学第四部。我们在学校学政治,学俄语。姜校长请华东局和华东革大的领导为我们做政治报告,讲社会发展史,帮助我们这些青年学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姜校长聘请了在上海的一批苏侨担任俄语教员,帮助我们学俄语,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姜校长除学校工作外,还担任其他一些重要工作。他为了帮助我们尽快成长,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我们上课。我们最初读的俄语课本就是他编写的。我在速成班学习时,他还亲自为我们上翻译课,给我们讲解翻译原则和翻译要领。他为学校的建设,为学生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我们同学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当时的上海俄专、北京俄专和哈尔滨外专成为新中国培养俄语人才的三大基地。1952年初,姜老奉调中宣部担任斯大林全集翻译室主任。1953年初中央决定将中共中央俄文编译局与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合并成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中央任命师哲为局长,陈昌浩、姜椿芳为副局长。我原在俄文编译局工作,从这时起,我又在老校长的领导下工作。姜老为编译局的发展壮大付出的辛勤劳动,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作出的巨大贡献,至今仍历历在目。
中央要求编译局尽快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翻译出版,以满足广大干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需要。翻译三大全集,是一个宏伟的工程,也是一个极为艰巨而又十分光荣的任务。为了完成党中央的重托,姜老全身心地投入了马列著作的编译事业。他为组织翻译力量、聘请外国专家、培养干部队伍、制定工作计划、审定全集译文、总结翻译经验、建立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料库付出了大量心血。局内事无巨细,他事必躬亲。他为三大全集的翻译出版日夜操劳,呕心沥血,竭尽全力。正像当时师哲局长所称誉的,他像是“沙漠中负重的骆驼”。在20世纪50年代,《列宁全集》39卷、《斯大林全集》13卷全部译成中文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翻译出版了10多卷。这些马列著作的面世,解决了当时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的急需。这里凝结了姜老的心血。姜老不仅参与了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而且直接承担了译文的审定工作。记得1958年,全国各行各业在“大跃进”。当时中央提出要加快《列宁全集》的翻译出版。局领导研究决定,实行全局一盘棋,集中全局编译力量,加快《列宁全集》的翻译,争取在国庆十周年完成《列宁全集》的翻译任务,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全局同志深受鼓舞,日夜奋战。姜老当时已年近半百,同我们年轻人一样,经常挑灯夜战。我当时负责定稿的一卷《列宁全集》就是由姜老审定的。此外他还审阅其他卷的译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的言传身教给全局同志以莫大的鞭策和激励。
编译局在局领导的精心组织下,不仅出了书,还出了人。经过三大全集的翻译实践,编译局成长起一支政治方向正、理论功底比较深、业务水平比较高的马列著作编译队伍。姜老对这支队伍的成长也费尽心思。为了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他组织局内外苏联专家讲解马列著作;为帮助干部掌握第二外语,他积极支持开办德语班,还帮助物色德语教员;为了扩大翻译干部的知识面,他请来了专家名流做有关文学、历史、科技、古汉语等等的报告。当年编译局的学习气氛很浓,这同姜老的倡导是分不开的。我们这些年轻人就是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姜老对青年的关怀和培养给大家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也赢得大家对他的深深怀念和崇敬。
编译局的编译工作和研究工作离不开各种马列文献和社科资料。建局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编译局已经建立起在国内独一无二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库,收藏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各种原版的著作(全集、选集、各种单行本)、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的原著和他们的传记以及各种重要报刊,还收藏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各种文献。丰富的藏书为编译局的编译工作和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姜老对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料库的建设付出了巨大辛劳。上个世纪50年代,中央编译局与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姜老直接负责同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的联系。经师哲、姜老的积极争取,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给编译局赠送了大量原版的马列著作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的原著,还赠送了各种重要报刊,如《火星报》、《真理报》等等。这一大批珍贵文献为编译局马克思主义文献库奠定了基础。为了扩大文献收藏,姜老不辞辛劳,亲自带领图书馆领导去哈尔滨、大连等地,向有关部门交涉,搜集了大量珍贵图书。姜老对编译局文献资料库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姜老还是中央文献中译外队伍的主要组建者。1960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后,中央要求尽快把它翻译成外文。这项工作由中联部主管,姜老具体负责。姜老为组建翻译班子竭尽全力。他亲自与有关部门商议,请来了一批翻译高手,先后组建了俄、英、法三个翻译组。姜老还亲自主持毛选第四卷俄译文的审定工作。这个临时组建的中译外翻译班子后来经中央批准,列入中央编译局的正式建制。这支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现在有英、法、俄、西、日五个语种的中央文献翻译部。这个部不仅承担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著作的翻译任务,还承担了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文件的翻译工作。姜老作为这支中译外队伍的组建者,他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原载《龙城春秋》2003年第1期,作者又作了补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