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俄文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现代百科事业奠基人姜椿芳先生的110周年诞辰。
▲ 1928年的姜椿芳
1912年7月28日,姜椿芳在江苏常州出生,1928年随家人迁居哈尔滨,开始学习俄语,参加反帝爱国斗争,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长、满洲团省委宣传部长,先后主编《满洲青年》《满洲红旗》。1936年因参与创办《大北画刊》被捕,同年8月,出狱后移居上海。1941年在上海沦陷的困难条件下,与塔斯社合作创办中文《时代》周刊,《时代》是当时整个沦陷区唯一能够公开出版的反映中国共产党观点的中文刊物。其后建立时代书报出版社,创办《苏联文艺》,抗日战争胜利后,创办《时代日报》。
▲ 1935年的姜椿芳
上海解放后,他担当重任创办上海俄文学校(后改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培养出一批新中国亟需的俄文人才。1952年调北京,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斯大林著作翻译室主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翻译局副局长,自60年代起领导《毛泽东选集》和中央文献的外文翻译工作。
▲ 1950年的姜椿芳
姜椿芳“文革”期间在狱中就已开始构想《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甫一出狱,他便拖着病体四处奔走呼吁。1978年,中央批准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才在姜椿芳的团结和领导下,历时15年编成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共74卷。
▲ 1977年的姜椿芳
1987年12月17日,姜椿芳在北京逝世。赵朴初题挽联道:“魔氛谷里,捷报遥闻,最难忘万暗孤灯时代传声手;文化园中,灵苗广种,不独是百科全书事业奠基人。”
▲ 赵朴初题“文化灵苗播种人——姜椿芳”
2010年4月,我馆曾赴京约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部分责任编辑座谈。在此选载其中姜老与大百科的部分故事,纪念这位“文化灵苗播种人”。
全如瑊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 医学卷责任编辑
姜老是一个学者型的人,是个儒家,他的处事为人,你一丝一点的官僚气都找不到,而且他对我们都很尊重。他有一次找我说,有人介绍了一个人,你看看怎么样?我跟那个人谈完话后,我跟姜老说,这个人不适合;姜老说我尊重你的意见,你认为不适合就不适合。姜老什么事情都是跟你商量,你在他手下工作,你觉得那种气氛完全不一样。他感召人是一种人格的力量。
那时我们接触的作者跟现在完全不一样。那时期作者压抑了这么多年,你让他自己掏钱写稿子都乐意,他特别高兴。举个例子来说,我开始要搞第一版的框架,就是条目总表,我写出来寄到全国各地,我记得寄给武汉的裘法祖,他找了各系的十三个老主任,开了两天会,然后人大开会时他打电话给我,说要跟我面谈。我跟他谈的时候,他一条一条跟我反复谈,我跟他有争论时,他非常热心地跟我讨论。
最好的就是姜老支持这一切。姜老从不做任何细节干预,他支持你。你跟他在一块儿非常自在,什么话都愿意跟他说,你觉得他是长者。大百科这个品种是全新的,也是很独特的,很多人把它和辞书相提并论,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不是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是知识性的。它是很全面的、综合知识性的,所以它对技术非常有要求。这对大家来讲都是第一次,我们参考了很多东西,比如不列颠大百科等等,受到了很多启发。事实上很多工作方式纯粹是摸索出来的,是姜老带着我们这批人在干。跟姜老在一块工作,你绝对会觉得有股热气,你说不上是怎么回事,整天大家都在拼命。
李鸿简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
语言文字卷责任编辑
我说说姜老为人的风格。现在找不到这样的人,不管是老一代的也好,或者是第二代、第三代都找不到。姜老很重要的一点是与人为善,对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处处关心。他每天来上班,那时我们在安定门、蒋宅口那里。他一下汽车,从一楼走到三楼,每个办公室都要看一遍。因为他眼睛不好,原来是小秘书王伟,后来是妮娜带着他。责任编辑的名字他都清楚,因为是他点将的,每个办公室他都要到,问你工作进展情况、生活情况,甚至问到家庭的情况。姜老非常关心人,对每一位编辑的情况他都要了解,对业务情况当然他是知道的了,不胜任的他不会调来。
姜老对待专家也是非常热心。说实话,没有姜老,大百科找不到这些专家,他们不会来。季羡林也好,吕叔湘也好,冯至也好,都说“我们都是奔姜老来的”。冯至说“我是自投罗网”。季羡林既是外国文学卷的副主编,又是语言文字卷的主编,他对姜老敬重得五体投地,姜老说什么,他都照办。对社外的专家,姜老具体是怎么做工作的,我说一两件事。我记得1985年冬天,北京下雪,路很滑,姜老让我跟他一起去北大,给大百科总编委会几个人送聘书。到了第一家,物理卷的叫王竹溪,当时王教授已经去世了,他的夫人在。姜老毕恭毕敬地跟她说来干什么,把聘书拿出来,双手递给老太太。老太太没想到老头去世了还给他送聘书,所以感动得不得了。除了送聘书以外,姜老还问寒问暖,问她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问得很仔细,非常关心。接着就到季羡林家里送聘书,季老不在,老太太在,老太太接的聘书,姜老跟老太太说,你要像我这个样子,把这个聘书给季老,是非常恭敬的。从季老那里出来,就到了北大朱德熙那里,他是北大原来的副校长,是语言文字卷的编委,也是总编委。朱德熙住在北大宿舍三楼,要爬楼梯。我说姜老我扶你,他说不要扶,自己扶着楼梯上到三楼。朱德熙也不在,因为事先都没有打电话通知,也是夫人接的,姜老也跟她说,你要像我一样,恭恭敬敬地把聘书给朱德熙。送聘书,不管是下雪天,路多滑,住多高,他都要亲自去,一份一份地去送。所以这些教授都很感动,发自内心地愿意协助姜老把大百科全书搞起来。这是一种感情的带动,没有这种感情,人家不会来。
姜老对这些专家都非常敬重,因此他能够团结这么多的人来搞大百科。有一次语言文字卷名誉主编吕叔湘先生83岁生日,姜老带着我们拿着蛋糕去吕叔湘家里,给他拜寿,嘘寒问暖。出门的时候,姜老跟我说,对面是冯至家,我们要去看他,不能够书编完了就不理人家,就带着我们又去看望了冯至。所以姜老对这些专家那是没话说的。
我觉得姜老非常热心,也很能团结人,不管是比他大的,比他小的,他都亲自出马,一个一个地跟你谈话。像语言文字卷为了找主编,不知道姜老带着我跑了多少次。为什么人家说“我自投罗网了,我都被你网进来了”,因为姜老很虚心听人家的意见。不管是社内也好,社外也好,姜老与人为善,现在提倡以人为本,我觉得姜老不说在口头上,他是在行动上早就做到了。我们从他的身上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老同志对我们的关爱。所以死心塌地、全力以赴地要为大百科卖命,再苦再累也从来没有叫过,从来没有向姜老要过什么奖金,从来没有提过。主要是姜老这么一个伟大人物在我们面前带领,所以对他的去世,我们非常难过。
杨哲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
外国文学卷、中国文学卷责任编辑
我原来在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1978年秋天,我在原来的老领导王顾明同志那里,听到了姜老想要编撰一部现代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所想所为,特别是他要编这部书的初衷,使我很感动。在姜老的感召下,我要求调动工作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里有不少人和我一样,就这样集合到了一起。姜老在1958年就曾提出过倡议,要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革”开始后,他蒙冤在秦城监狱的日日夜夜里反复思考,想来想去觉得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水平,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脱离愚昧和迷信,就不至于很盲目地紧跟“文革”中那许许多多荒唐的事情。要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他考虑最好的办法是编一部文化长城——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填补中国文化上的空白。他想只要能够出去,他就要用他的余生干好这件大事。他出狱时已经六十多了,他见着编译局去接他的人第一件事就讲要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他到上海,见了老朋友翻译家草婴,第一句话也是说要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上海拜访很多老朋友,逢人必讲要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很快他就写成建议第一稿,手稿是他起草的。以后在编大百科全书具体实践中,他倾注了整个生命。
编大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可以说每一步都会遇到新问题,也有很多困难等待解决。不同的见解,怎么编?里面有很多分歧。按国际惯例,大百科全书的条目按字母排列,从头排到底,从A排到Z。在这个问题上,咱们《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从头排到底呢,还是怎么排?姜老首先提出,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应以学科立卷,在每个卷中再按字母排列。因为中国当时知识分子还很贫穷,一套大百科全书起码二三千元钱,买不起,再说家里书架也没那么多。按学科立卷才能把大百科全书送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里,一般知识分子家庭,我搞文学,先把文学的这两卷买了;我搞天文的,就买一个天文卷。所以中国大百科是以学科分卷。
这就是姜老的出发点,从中国国情出发。类似这些问题,里面都有姜老实事求是地为读者着想的一些思考。另外在编的当中,确实是很困难。姜老靠着他在社会上的人气,因为他是翻译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政协的文化组组长,他团结了大批朋友。我参加的是外国文学卷和中国文学卷的工作,所以这方面比较了解。外国文学卷他组织依靠的这些人,都是他的老朋友,季羡林、叶水夫、陈冰夷、罗大冈、杨宪益、楼适夷……包括朱光潜这些外国文学界顶尖的研究家,都是他几十年的朋友了。他能够把这些老朋友团结起来,除了他的人格魅力外,还因他非常尊重人,这是他们愿意团结在他周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姜老有一次带着我到朱光潜先生家,我们一进屋,看见师母在,师母说朱先生刚刚睡着,说他今天很累了,身体不太好。朱先生的工作室在二楼,他是爬着上的楼梯,上二楼为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写了一个条目。这会儿睡下了。师母问姜老这么远道而来,是不是要见见他,说几句话?姜老说别别别,千万别打扰他,他难得休息,以后我再来。这样就走了。他特别尊重、关心这些专家,所以说也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另外,姜老学识渊博,要不然也团结不了这些人。姜老写了很多文章,敌伪时期他做地下工作,为隐藏自己,他用了上百个笔名,所以一般人不知道。他还有很多译作,外国文学方面翻译了很多剧作。影响很大的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的翻译家就用了他的部分译稿。他翻译了很多东西,所以外国文学界的老朋友是知道的。他还用社会活动家、革命家的身份团结这些人。所以季羡林先生说他非常佩服姜老,他编大百科的决心,感动了我们。姜老在政协会议上,有会就讲为什么要编大百科全书。因为那时姜老眼睛不好使,不看稿子,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季羡林说,他说的这些话里边还有数字,有很具体的一些情况,我很惊奇,他的脑子怎么那么好,他讲的这些话就像用钢版刻在他脑子里一样。他确实是老想这些问题,这些话都是从他心里流出来的。
冯至也说,我们没有办法不跟你来编大百科全书,不知道怎么的老姜就把我们绕进来了。中国文学卷钟敬文,民俗学的泰斗。他说姜老是一个巨人,我们就是不能不跟着他,他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我们就心甘情愿跟着他干了。在大百科编辑进程中,编委会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像外国文学卷的罗大冈,是法国文学的分编委主任,他和另外一个法国文学的分编委,两个人观点分歧;还有一些编委委员也和罗大冈闹意见,这个时候,工作停转了,罗大冈先生也不干了。姜老去找罗大冈先生谈心,罗大冈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双方相互退一步,然后逐一解决。像这类事很多,在编辑大百科全书进程中,各卷都遇到过难题,这些难题大部分都是姜老出面解决的。
所以姜老他不仅是倡议者,他还是实施中国大百科的灵魂,是一个推动者。可以说没有姜椿芳就没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社里有一段有些人说,姜椿芳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奠基人之一。我们说不对,不能这么提。没有一个人从倡议一直到实施这样做的,说“之一”那就是说还有另外一个,还有之二。看看整个大百科从创立到编辑过程,所有的困难,所有的问题,是谁在里面解决的。你就明白不能提“之一”,就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奠基人,这是历史事实。正因为姜老整个生命都扑在大百科全书身上了,1986年由总编辑改顾问,姜老也没说什么,也认了。他说我就当顾问,我继续关心,他魂牵梦绕心系大百科全书,他不能扔,他整个灵魂都附在这上了。姜老是豁出命来干的。外国文学卷有一次开编委会,姜老因糖尿病住院了,他是一心想要来参加这次会的,但医生不准出院,根据他的病情当时出院是很危险的。然而他偷着跑了出来,在开编委会之前,开了一个预备会,把陈冰夷、叶水夫叫来,跟他们讲了有些什么问题要注意,事先协调一下。他确实是用整个生命在编大百科全书。
有人说,不要那么急,慢慢来。其实姜老是立足于抢救,所以第一版大百科全书里有很多中国顶尖级专家写的文章,要是再晚,再蹭几年,不会把他们这些东西留下来了。有好多人扔下为大百科全书写条目的笔,马上就辞世了。姜老立足于抢救,特别是一些身体不好的老专家,赶紧请他写,有这个危机感。事实上,后来大百科全书面世时有不少名字是划黑框的。姜老的立足点始终没有一点儿私心,就是为了编好这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杨小凯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
电影卷、音乐舞蹈卷责任编辑
大家刚才讲过各个卷各个学科的编辑队伍,我觉得通过大百科的编辑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团结了各个领域里的专家学者,使他们齐心协力来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出力。我们知道新中国曾经是一个运动不断的国家,历次的运动都把学术界也卷入到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去,不同学术观点往往被贴上资产阶级、反动等标签,在专家学者之间制造了很大矛盾,伤害了许多人。而恰恰是大百科各个分卷各个学科的编委会弥补、弱化了以前这些政治上的矛盾,成为真正的同心同德的学术团体,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这两点我认为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最重要的两个贡献。提高了国家出版业的地位,团结了学术领域学者专家。这使中国文化建设有了基本的力量和方向。
我和姜老虽然见面不是很早,但是有一些特殊的关系,因为姜老和我的父辈是几十年的朋友。我的父亲(杨作人)也是搞俄文的,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和姜老认识。我觉得姜老这个人,他不仅仅是和上面的人、和台面上的人能够保持正常的关系,而且和普通人,甚至那些落魄的、挨整的人也能保持长久的友谊。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作家萧军从上世纪40年代就挨整,解放后长期抬不起头来。但姜老和萧军始终保持着非常深厚的友谊,年年来往,逢年过节两家还在一起开联欢会,两家的孩子表演节目。姜老不太在意你是否挨整,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是朋友。他为什么能够团结这么多人,就是因为他的品质,他做人的品质。当年在出版社,每天他都要到各个房间里转转,看看。不仅仅关心大编辑,也关心小编辑、小编务,还关心一些普通的行政事务工作人员。
大家知道1978年“凡是派”流毒还在,社会上的极左思想还很严重。姜老在用人上曾经有人批评他“举逸民”,以前犯了罪、逃跑藏起来的人叫逸民。我们知道大百科第一批人有很多是从监狱里、劳改的地方出来的,我也是一个。我虽然年轻,我在“文革”时是住过“牛棚”的人,打成“反革命”的人。姜老就收罗了我们这样一批别人不敢要的人,只要你有才能,只要你对这个事业热心,他就把你找来并且重用你。所以姜老在这一点上,那么早就突破了极左的思潮。为什么?因为他有人性,他之所以能和萧军保持几十年的关系,说明他不在意这些,他看重的是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我们在制定体例的时候,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定,就是人物条,不要什么“杰出的”“伟大的”这种定性语,他是什么就是什么,军事家就是军事家,不要伟大的军事家。我觉得这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突破这一点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两点也说明了姜老的思想,是非常有远见的,非常有突破性的,思想很超前。所以我说,没有姜老这种人格、这种思想,大百科也不会编成后来这种样子。
我想这个出版社对社会还有一个贡献,出版社不仅仅是出了一批书,出了大百科全书,还出了一批人才。这批人才各种各样,像常政(金常政,曾任大百科出版社副总编辑)等人,他们成了百科全书的专家。因为中国原来没有百科全书,他们通过编这本书,对世界上几十种百科全书深入研究,最后成为百科全书的专家。除了培养了一批学者,还培养了一批领导干部。现在出版总署也好,出版集团也好,有一大批干部是从大百科出去的,还有其他的出版社,像妇女出版社、文献出版社、新星出版社等一些出版社的总编辑、社长,都是大百科当年的编辑,当时二三十岁的编辑。大百科出版社为中国出版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