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椿芳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纪念文章-姜椿芳-姜椿芳
纪念文章

周志成

 

在庆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齐的时际,关心百科事业的人自然而然地备加思念姜椿芳同志(大家称他姜老)。为完成这件大业,多少人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其中热情最高、主意最多、牺牲最大的当数姜老。胡乔木同志曾经说过,他之所以参加百科工作,是姜老的殉道者精神感动了他。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百科全书的生命是无穷的,它将一版接一版地出下去。人们都在企待,百科事业的后继者,无负先人,将姜老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如此内容广博、卷帙浩繁的文化工程,居然由一位双目半盲、行动不便的老人提倡、主持,这在百科史上是无先例的。尤为可贵的是,姜老立此志于“四人帮”将知识文化打倒在地并踩上一只脚的时代,是在秦城监狱的铁牢里。当时,他的糖尿病和青光眼日显严重,视力和腿力渐渐不济,他想:我若有幸出狱,还能干些什么呢?他想到了祖国需要知识和文化。祖国需要百科全书那样的知识宝库,没有一部现代化的百科全书,与我们博大深远的文化古国极不相称。正是这个设想陪伴他度过秦城单身牢房长达7年之久的日日夜夜。

姜老认为百科事业是全民的事业,要把著名学者都发动起来,才能编纂出高质量的百科全书。为此,他不顾步履艰难,仍坚持在假日和晚上,乘学者在家时前往拜访,多年如一日。送总编委聘书时,更要尽可能地当面敬奉。聘书印就时,《物理学》卷编委会主任王竹溪先生已过世有年,姜老亲手将聘书送到王师母手上,泪眼相对,坐谈良久后才走。姜老经常对编辑同志说:学者都是忙人,牺牲了宝贵研究时间学习百科体例,撰写条目,是很不容易的,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珍惜他们的时间,尽量为他们创造较好的工作条件。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社内尊重专家蔚然成风,与他们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至今不衰。正是在姜老及其共事的老同志共同主持下,坚决依靠广大学术界,由著名学者组成总编委会和各学科的分编委会,成立分支编写组,选择最合适的作者,才确保了全书的学术质量。

以什么思想和什么文风指导编撰?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四人帮”把这些都搞乱以后。姜老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他在1979年3月《物理学》卷在京的编委座谈会上说:“编百科全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问题,这就是撰稿的立场问题。我们百科全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用马列主义观点说明问题。西方各国的百科全书标榜的所谓纯客观性、公正、不倾向任何主义,其实他们是有倾向性的,并不公正。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们的观点有倾向性,倾向辩证唯物主义。但我们不赞成把马列主义挂在嘴边上,抄几句马列主义词句和毛泽东同志的语录了事;而赞成把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观点贯彻到我们的百科全书的全部条目中。”他多次强调用事实说话,反对空喊标语口号,从而使百科编辑工作不受“左”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要不要介绍资本主义的文化、政治、经济、法学和哲学理论?怎样介绍?在80年代早期这也是一个难题。姜老在多次编委会上强调要实事求是地、以历史发展和人类整体的观点加以介绍。1982年他和金常政同志在《辞书研究》第三期上发表的专文中说:“任何国际性的百科全书也不免更重视反映本国的知识内容。《中国大百科全书》属于国际性的百科全书……,它既要充分反映我国的学术知识,又要介绍外国的知识和发展。因此,百科条目的撰写,一般说应是在全人类知识的背景上较充分地介绍我国的常识内容,而不是脱离这个背景,更不是局限于我国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在姜老亲自抓的《外国文学》卷(1982年出版)中,对欧美和前苏联的文学家及其创作都客观地作出了确切评价,香港报刊和前苏联友人的谈话对此都表示赞赏。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情况来看,也不折不扣地做到了这一点。

人物上书特别是在世人物上书是个难题,有些辞书为避开这个难点,采用了在世人物不上书的原则,从而出现了书内只见其理论不见其人的缺陷。姜老认为,不能知难而退,但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他在编辑方针中规定:“凡历史上有影响、学术上有成就的人物,不论政治地位和政治观点如何,都应有适当的介绍。”姜老还说:“不要轻易地给某些人物加上‘伟大’之类的字眼,如果许多人物都‘伟大’,那么‘伟大’就不伟大了;更不要像‘四人帮’那样给人家戴‘反动’帽子,只是提出事实,让读者自己作结论。”即不因个人好恶,轻下褒贬。

姜老还为百科与资料工作写了专文,他认为编纂百科要充分利用古今中外的资料,而百科的功用之一是把易于散失的资料保存下来。他十分痛心地说:“‘四人帮’在‘破四旧’中几天之内毁掉了保存几千年的资料,仅上海图书馆一处就烧了40万斤,其中有历代名医保存的病案和药方。现在要通过编纂百科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资料抢救出来,包括储存在学者头脑里尚未整理发表的资料。”他还说,“要动员全国各学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来参加。”他说“释文的学术性、系统性和概括性必须是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来”,“精确性是百科全书质量的第一标准”。因此,资料必须核实、统一。在他的倡议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设立综合编辑室专门负责全书资料的核对统一工作,各卷也组织社内外专家负责本卷的资料核对工作,尽量保证资料翔实可靠。

姜老特别强调百科全书的教育作用,在两次记者招待会和好几卷编委会上,他都引用了“百科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箴言。他以现身说法为例:年轻时由于没有百科作指导,走了许多弯路,浪费了许多时间。百科就是自学者的良师益友。他坚持每卷都在卷首设学科概观性文章,把这一学科的发展历史、基本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现代发展水平和未来趋势等做全面概括的叙述,使一般读者能迅速获得对这一学科的全面了解。该文后设有条目分类目录,可使读者“对本学科的分支和层次一目了然”。重要条目之末,附有参考书目,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蹊径。总之,对自学者准备得十分细致。姜老说:“活到老,学到老,有这样一座‘大学’开设在家里,学到老就很方便了。”

另一方面,姜老也为通过百科尽快找到答案以解惑释疑者提供方便。他考虑到较老一辈的读者不熟悉汉语拼音,曾想按部首或笔划将条目释文排序,但最后他还接受了文改会同志的意见:熟悉拼音的人越来越多,为未来着想,以拼音为主,笔划检索为副。他考虑到海外的读者惯用繁体字,又在条目笔划索引之后附繁简字对照表。考虑到外文译名不统一,他又搞了从英、俄文直接检索条目的外文索引。此外,各卷还设有内容索引,所收词汇为条目数的4~5倍。姜老考虑读者对卷内所收的外国人名的译名不熟悉,建议附有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熟悉学科体系的人,也可从分类目录查到有关内容。总之,结合汉语特点,设计了五条检索途径,这在各国百科中也是极罕见的。

各国的百科竞争剧烈,因此把编辑体例、条目框架都视为最高业务机密,只能由少数人掌握。姜老则不然,他认为应公诸于世。在他建议下,上述“机密”都尽快打印或铅印出来,供有关部门和同志参考。他自己也组织出版社内同志作报告写文章,使百科的初步编撰经验成了编辑出版界的共同财富。我国的百科事业之所以能很快兴旺起来,这和姜老的开放精神是分不开的。

百科作为重点文化工程,需要一批编辑出版骨干,当时中央主管组织工作的胡耀邦同志很重视这一点,特别交代要尽快为百科配齐干部。但要找到学识基础雄厚又有编辑经验的人太困难了。姜老和他的同事坚持要“举逸民”,从北京的劳改就业单位——远到北大荒、戈壁滩物色有识之士。甚至姜老自己亲自冒着风雪严寒四处走访。有人说,他们还带着“问题”呐。他说:“人才难得,我们就是要给他们解决问题。”大家没有编百科的经验,就集中很大一部分人力攻编《天文学》卷。1978年11月,国务院批转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请示报告和补充报告的文件下达后3年,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先生誉为在知识和编辑工作两方面都浩瀚如苍穹的《天文学》卷出版了,参与此书编辑工作的后被任命为副总编辑的有4人,此外还培养了5位编审和更多的副编审及编辑。以后,逐步从集中到分散,随着出版百科卷数的增加,编辑队伍也日益成熟和壮大了。

从上面零星的介绍,多少可看出姜老对百科的设想是何等的精细、周密而又深远。姜老在《地理学》卷编委会筹备会上说,“谈到编百科全书这门学问,我是半路出家的,有人说半路出家的根底不足,可是也有人认为半路出家是看破红尘,可能就更痴心吧”。姜老就是个痴心不移的人,直到临终前两天,从梦话中反映出他仍在关心百科的未来和当前的矛盾。一个事业的胜利离不开愿意为这个事业奉献一切的殉道者和痴心人。这种奉献精神是无价的,是不可能用奖金或红包换得的。皇天不负痴心人,在庆祝声中希望百科全书能得到更好的利用,也有更多更好的人才参加到百科事业中来。

 

 

原载《百科知识》199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