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申(上外一期学员)
1949年底,我投考华东革大俄文专修学校,被录取了。我兴高采烈地去报到,就在那天才知道,俄文专修学校是文化界名人姜椿芳主持创办的。可惜当时未能见到这位校长,未能亲聆他的教诲。后来在一次校领导与新生的见面会上终于见到了姜校长。姜校长对新入学的学生们说:“你们是幸福的,你们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外语翻译人才,希望你们积极进行思想改造,建立革命人生观,努力学好俄语,报效祖国。”姜校长面带微笑,讲话慢条斯理,轻声细语,亲切感人,给我们这些要求奋进的青年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我决心牢记姜校长的谆谆教诲。
在姜校长的领导下,俄文专修学校适应形势需要,很快发展成上海外语学院,每学期都有大批新生进校。除了俄语系以外,还有英语班和其他小语种的学习班。我们学俄语的各个班都由外籍老师执教,都用俄语讲话。在姜校长的领导下,我们有严格而规范的学习纪律,紧张而愉快的集体生活,星期天都留校自习,不回家。
1952年,我作为上海外语学院第一期俄语毕业生,紧随姜校长到北京接受国家统一分配的工作岗位。经过面试,我被分配到中共中央俄文编译局工作。一开始就在第二翻译室经济组为《学习译丛》杂志翻译稿件。1953年初,姜校长把他在中宣部领导的斯大林著作翻译室合并到中央编译局。于是,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正式成立了。敬爱的姜校长同时被任命为编译局副局长。我非常庆幸自己以后有可能在老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从事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姜校长担任编译局副局长后,非常注意对局内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为提高青年翻译的中外文水平,他特意邀请局外专家和名人来局讲课,像丁玲、艾青、刘白羽……等人都来局做过报告。我们青年人都不错过这种绝好的机会,认真听讲,获益匪浅。局领导还提议翻译干部除俄语外,再多学几门外语,局内有现成的外籍专家当教员,青年同志也可以业余成立学习小组,互教互学。我主动参加了德语学习小组。在这么浓厚的学习气氛中作翻译工作和多学外语,更加坚定了我“做好本职工作,用外语报效祖国”的决心。当时编译局领导还经常组织翻译干部下乡进行劳动锻炼,姜局长往往同年轻的翻译干部一起去,他忙前忙后,满头大汗。无论蹲在地上拔草或拿工具铲土,动作利落,不甘落后。有人劝他:歇会儿吧,不要累坏了身子骨。他总是笑着说:“不累,不累!你们年轻人需要锻炼,我们上了年纪的人也要主动加强锻炼嘛”。他对上级下达的任何任务,总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劳动时,他有说有笑。和群众打成一片,他那亲切感人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记忆犹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个世纪过去了,敬爱的姜校长已经与世长辞了,为纪念老校长的丰功伟绩,经上海外国语学院第一、第二期校友会商议,决定由一、二期学员捐资塑造姜椿芳铜像一座,请上海外国语大学校方安放在校园内,供世人瞻仰。经多次协商后,校友会接到通知:200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60周年华诞纪念会,同时举办姜校长铜像落成揭幕仪式,校友们可以自愿参加。我和外地的几位一期校友作为志愿者及时赶赴上海,参加了这次隆重的盛会。这一天,校园内人潮涌动,揭幕仪式准时举行,先由校方领导致词,接着一期校友代表庄寿仓发言,缅怀老校长一生的功绩和坎坷经历,大家静默致哀。接着我和同学杨景鸾代表一期校友向铜像敬献美丽的大花篮,并在铜像前留影,缅怀恩师……揭幕仪式圆满结束后,接待员引导我们这几位志愿者进入校庆纪念大会会场嘉宾席。大会会场布置得流光溢彩,富丽堂皇。我们仔细听了校方领导人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发展概况以及外籍教授和学生代表的发言。
上外现在已是国际知名的学府,培养出大批人才,在外交、经贸、文化等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发挥着巨大作用,上外的学者遍布世界各地。我们为母校近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拍手称快。同时,我们更清楚、更深刻地意识到:是老校长领导的上海外语学院打下了坚实丰厚的基础,才有了今天上外的大发展,大辉煌。中午会餐后,校方派专人陪同我们参观本校各部门的建设状况。又请我们出席老校友座谈会 ,晚饭后还请我们观赏学校编排的精彩文艺表演。
这次赴沪参加校庆活动整整一天,安排紧凑,没有白过,真要感谢校方让我们大开了眼界。我如愿以偿的出席了老校长的铜像揭幕仪式,站在恩师铜像前思潮澎湃,内心充满力量,千言万语可以归结为以下四句话:
革命一生好榜样,
诲人不倦好师长。
平易近人好领导,
先进战士永流芳。
姜校长——姜局长的感人形象永远活在他的学生和部下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