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奇
姜椿芳校长离开我们虽然已有廿六个年头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愈是深入研究姜校长光辉的一生,就愈能深刻地体会到,在他身上完美地结合着共产党人的革命思想和中国“士”的传统美德。他堪称人中翘楚,是共产党人的典范,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的一生像是一部壮丽的史诗,起伏跌宕,波澜壮阔,感人至深,可歌可泣。
一 职业革命家姜椿芳
姜椿芳早年就离乡背井,走上了革命之路,成了职业革命家。无论是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投身于抗日斗争,还是抗战时在上海孤岛内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总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无所畏俱地展开对敌斗争,出色地完成党所交付的艰巨任务。
马克思说:“外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抗战时,姜校长凭籍他所精通的俄语和与上海苏侨的友谊,通过苏商《时代》周刊,广为传播反法西斯阵容的正义声音,让人们在漫漫长夜中看到抗战必胜的曙光。
抗战胜利后,他所负责的《时代日报》机智地报道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消息,并及时传播党的正义声音,鼓舞人们坚定信心,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二 勇挑革命重担 创办上海俄文学校
解放后,姜校长除继续担任时代出版社领导外,还参加了党对上海市文化、文艺界的领导工作,身兼数职,为党的革命事业,挑起了重担。
1949年底,陈毅市长倡议创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姜椿芳为校长(后改为华东革大外专,今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这是姜校长一生的光辉点。我是上外一期三百多个校友之一,深为自己是姜校长的学生,能亲身受到姜校长的教诲、熏陶和引导而感到自豪。
创业艰难百战多。姜校长办学,筚路蓝缕,殚思竭虑,不知耗费了他多少心血和精力。姜校长非常尊重南下革命老干部,与涂峰副校长互相配合,亲密无间,与金昔明、张沛、陈东明、周友珊、王光、张泽民、周天洁……等和革大派来的李钟英、杜方炯……等很好共事,真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大家同德同心,群策群力,艰苦奋斗,学校办得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姜校长很好地团结苏侨老师和国内专家。国内专家先后有吴克元、夏仲毅、朱韵清、朱素清等。学校拥有一支以苏侨教师为主、中苏教师融为一体的、阵容坚强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之高,创外语教学之奇迹,能适应建国初培养俄语人才的迫切需要。
姜校长还不时请首长、领导同志和著名学者来学校做报告。陈毅、舒同、温仰春、金仲华、夏衍、吴克坚、冯定、顾准、周谷承、沈志远、李正文、叶以群、柯蓝……等都给我们上过大课,使我们得以拓宽视野、增长识见。
姜校长还请草婴、罗稷南、金人等资深翻译家来校作翻译讲座,姜校长自己也给我们作翻译讲座,讲《翻译之道》,把我们引入翻译殿堂,使我们初步掌握了翻译方法。
所有以上这些报告,使我们获益匪浅,一生受用。学校办得富有生气,卓有成效。学生们在一年左右时间内掌握俄语工具后,先后服从组织分配,不分天涯海角,无条件奔赴工作岗位,在祖国各条战线上艰苦奋战,为新中国建国后大规模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姜校长、涂校长卓有远见,留下一期三十来位骨干同学:胡孟浩、麦依强、石中宝、浦允男、鲍维翰、朱纯、阮福根、姚以恩、殷勤、戚雨村、张超人、郑泽生……等。后来他们担任学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及学校各部门中坚,使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学校得以持续发展,校友们人尽其才,姜校长、涂校长堪称今之伯乐。
我在上外入学后不久,经考试编入师资班学习,一年后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50年11月,根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办了一期英语培训班,学员有40多名。英训班主任周天洁,干部有五名:胡孟浩、阮福根、陈似兰、姚积勋和我。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学习,全体学员响应党的号召,管理美国俘虏,开展对敌宣传。1951年2月10日,姜校长和涂峰副校长给学员送行,亲切话别。浩浩荡荡的队伍到北火车站时,红旗招展、炮竹齐鸣。沿途市民都驻足鼓掌欢送。我写了《一支志愿赴朝语文工作队》和《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两篇文章,分别由上海《文汇报》和北京《光明日报》刊载。在大学林立的新中国,只有刚成立两年的上外,派出了一支成建制的优秀子弟为国效劳。
上外赴朝语文工作队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为祖国人民作出贡献,这是上外历史上光彩熠熠的一页。
三、被师哲誉为“沙漠中之骆驼”
1952年春,姜椿芳校长奉调赴京与师哲、张仲实一起,任中共中央编译局领导,全校干部师生都依依不舍,恋恋相送。姜校长领导马恩列斯经典著作的翻译,俯首甘为孺子牛,手把手地教他弟子,循循善诱,带出了顾锦屏、宣淼、张舆、姜其煌、金常政、董荣卿……等一代后起之秀,顾锦屏后来担任编译局领导。姜校长工作不辞辛劳,夜以继日,被师哲誉为“沙漠中之骆驼”深受群众爱戴。姜校长在京还不时为国家领导人在重要会议上担任翻译。像姜校长这样的翻译家,在国内屈指可数,姜校长真可以说是人中麟凤,全心全意为国效劳,堪称国宝。
四 铁骨铮铮 真金不怕火炼
一生光明磊落的姜校长在“文革”中却蒙受不白之冤,横遭迫害,备受虐待与折磨。“四人帮”以“莫须有”之罪使他在秦城监狱身陷囹圄达七年之久!“四人帮”心怀叵测,倒行逆施,祸国殃民。姜校长铁骨铮铮,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在狱中,对个人命运置之度外,却一直在苦苦思索着“文革”的祸根、人民的苦难、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四人帮”以专政暴政对天下之士,妄图使全国都万马齐喑,但他们无法禁锢有识之士在脑海中对深层次问题的认真思考。历史毕竟要由人民来写。威武不能屈,时穷节乃见。姜校长的思路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的精神相一致,由此可见,姜校长不仅是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他顶天立地,堂堂正正,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上外学子的骄傲。
“四人帮”丧心病狂,坏事做尽,搞得民怨沸腾,天理难容。真金不怕火炼,姜校长终于于1975年跨出地狱门,重见天日。
五. 中国的狄德罗
星移斗转,十年动乱终于宣告结束,小平同志复出,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姜校长在小平同志领导下任全国政协常委,并负责文化组工作。姜校长受国务院任命,领导组织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填补泱泱中华在这方面的空白。我国各界大师级人物季羡林、宋时轮、吴阶平、张友渔、茅以升、李国豪、周培源、于光远等都参与其事,共襄盛举。数易寒暑,皇皇巨著,卒底于成,姜校长代表编委会向小平同志汇报并赠书,让小平同志分享盛世丰收的喜悦。
九十年代中,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东方出版中心联合举办缅怀姜椿芳的座谈会,由东方出版中心负责人施伟达主持。其时,我在业余兼任东方出版中心英文审读,应邀与毛信仁等一起参加座谈会,姜校长之子姜抗生专程从青岛来沪,在会上谈到他父亲领导组织大百科全书编写中在后期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任劳任怨。我们听后心中怏怏,感到很难过。姜校长博大胸怀。格外引起我们内心的钦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姜校长功成不居,全社会一致公认姜椿芳是中国的狄德罗,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辉煌业绩,将永载史册。
六.中国译协的奠基人
姜校长负责组建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时,我有幸从三线到北京参加过两次筹备会议,又见到了老校长,劫后重逢,倍感亲切。那时,姜校长在历经磨难后,已目力不济,出门需由师母张安英同志陪同,我不禁心中感到一阵心酸,所幸姜校长精神还很饱满,讲话发言,仍像当年在上外时一样,有条有理,生动活泼,大家听着很亲切。
姜校长与师母同呼吸,共命运,数十年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休戚与共,引起我们内心莫大的敬意。
1984年12月12日中国译协开成立大会时,杨尚昆莅会并讲话,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季羡林、范敬宜、草婴、顾锦屏、鲍世修、浦允南、宋书声等共一二百人,真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济济一堂,诚盛事也。姜校长是中国译协的奠基人,大家一致认为,会长一职,非姜莫属。大会闭幕前,姜校长和我们上外与会校友一起合影留念。我们衷心祝愿姜校长健康长寿,为党和祖国多作贡献,再铸辉煌。
七 高山流水 仰之弥高
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料后来姜校长一直为疾病所困,不幸于1987年12月17日在京溘逝,噩耗传来,凡吾校友,莫不深感悲痛,北望燕云,引起我们无限哀思。
岁月变迁,薪火传承。姜校长桃李满天下,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姜校长诞辰一百周年。意义深远。巍巍上外,人文荟萃;学校领导,英才辈出;今日上外,名闻中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姜校长品德如高山流水,仰之弥高。
结束语
姜校长为党和革命事业战斗了一生。季羡林教授说得好:“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姜校长诞辰一百周年,一定要继姜校长志事,发扬光大上外精神,为党和祖国多作贡献,以告慰姜校长的在天之灵。
敬爱的姜校长,您的光辉永在士林。
(朱立奇:上外一期校友、原贵州省政协常委、中国译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