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芳校长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纪念文章-姜椿芳-姜椿芳
纪念文章

梁义彬

 

2009年12月17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六十周年校庆前夕,我们敬爱的姜椿芳校长的半身铜像终于在学校本部校园内矗立。这里是他在六十年前付出大量心血,创办上海俄文学校,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俄语人才的地方。

在铜像揭幕仪式上,北京一期校友会敬献了花篮。段带上的献词“椿芳校长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是我提议的。这是我们北京一期校友的心声,当然也是我的心声。

回想恩师铜像得以在母校校园内竖立的漫长过程,不胜感慨,这是一、二期校友长期努力的结果。早在上世纪1992(还是1993)年,一期校友庄寿仓就曾致信学校,表示愿赠送一幅姜校长的油画,但没有回应。最近几年,二期校友也多次提出过在母校竖立一座姜校长铜像的愿望,同样没有得到答复。直到2008年10月11日北京二期校友的聚会上(一期校友顾锦屏、鲍世修、吴澂祥、我等也参加了),应邀与会的上外校友会副秘书长汤建兴发言时告诉大家,学校领导研究决定,拟在新建校史馆内安放一座姜校长铜像。这个决定与校友们的愿望还是有一段距离。此时一期校友鲍世修宣读了(事先与二期校友会沈受君、周国荣通过气)倡议书(p.9),倡议由一、二期校友集资铸造姜校长铜像,送给母校作为校庆六十周年的礼物。当场得到校友,包括与会的李钟英、王光等老师热烈拥护,纷纷在倡议书上签名。接着10月15日,在北京一期校友会的聚会上这份倡议书获得满场掌声,一致通过。

考虑到要赶上2009年12月18日校庆60周年时铜像及时竖立,各项准备工作必须尽快开始。两个校友会协商后,确定筹备工作由一期校友会全面负责。于是一期校友会开始起草给学校的信,并联系铜像制作单位。选中由易坤景观艺术公司制作铜像,并由该公司负责将铜像运送至学校安置。总共经费为16万元,而筹集经费是我主要工作之一。当时我心里没有底;一是我是否能筹集到这16万元?二是立即开始筹集经费,万一学校不接受我们的倡议,筹到的钱还要一一退回去,这不是添麻烦吗?所以我先开始筹款摸底,和所有一期北京校友和外地经常与之联系的校友通电话,结果非常理想,短短几天就得到赞助7万元的允诺。2008年11月中旬上海一期校友朱纯来电告我,学校已接受我们这一礼物。为了消除许多校友对学校的决定是否会变的疑虑,我请朱纯面见学校领导,请求给我们一个书面答复。终于12月上旬收到学校用特快专递寄来的回信(p.10)至此筹款工作全面展开。庄寿仓更是给我一颗定心丸;筹款如果达不到目标,不足之数由他承担,这样我心里没有任何包袱了。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最终我们就筹集到19万元,比预定目标多出30000元。以后所有工作进展顺利,知道姜校长半身铜像在母校校园内矗立。我们的这一夙愿终于得以实现,是我们坚定的决心和真诚的努力,感动了母校现在的领导,才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8年我80岁,身体尚可,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所有事务性工作;无数次与一期校员们电话联系,从筹款摸底到落实筹款(北京的顾锦屏、张与和上海的朱纯、阮福根担负了大量收款工作)。并与上外校友会秘书长孟庆和联系,争取到学校同意将铜像落成作为六十周年校庆活动的一部分。北京夏季骄阳似火,前后七、八次陪同有关校友和姜校长子女前往工地观看制作中的姜校长铜像模型,征求他们对模型的修改意见。6月30日我专程陪同铜像设计者吴浩同志去学校现场选择铜像安放位置。铜像浇铸完成运抵学校后,我又提前9天(12月17日举行落成典礼)到达学校,与安置铜像的师傅一起,随时纠正发现的问题等等。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是尽了力了,做了一切我能做的工作。这一切工作的驱动力,就是对姜校长的深厚感情,他是我心目中最崇敬的长者,我做的一切。无怨无悔。

其实,我和姜校长的接触并不多。早学校学习两年,没有和他单独面对面交谈过,他也没有给我们班讲过课,只听过他几次报告。他的报告极其生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在校园偶尔遇到他时,也只是点个头,打声招呼。1952年我们军事部20学员分配到北京各个司令部参军后,一个星期天他应约在中山公园与我们一起游览,在唐花坞照了相(p.7-3)。这次相聚,可说是我认识他以来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了。由于大家在一起,我没有机会与他多交谈,但他的风采已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中。直到30年后,1982年8月的一天,我从工作单位下班骑车回家,经过丰盛胡同时,忽然看见姜校长和他夫人迎面慢慢走来。我立即下车上前问好。我说:“姜校长,您好!您还认识我吗?”他微笑着看了看我说:“认识,认识。你是当时在学校里常挎着照相机,为大家照相的那个梁义彬,对不对?”我听了非常激动,想不到我在学校两年很少与他接触,现在时过几十年,在街上一次偶然相遇,竟记得我,还叫得出我的名字。我不得不问他怎么记得我?他笑着说:“你当时在学校里是个活跃分子,你不仅经常给大家照相,还在走廊(即大家所说“玻璃走廊”)里多次将照片张贴出来,且编了号,供大家选印,我还选过几张呢!你是个有名人物,学校干部都知道你。”我不禁惊叹老校长惊人的记忆力。他又说,他家就在前面不远,邀我去他家吃饭,我更是激动万分。遗憾的是,当时房管所因我家住得太挤,正为我在屋外搭建一间5~6平方米小屋,我必须回去料理,只好谢绝了他的热情邀请。这次见面,是我认识姜校长以来真正面对面地交流。以后还有两次随其他校友去看望他老人家,但都没有与他深谈的机会。1987年12月17日他过世后,在遗体告别仪式上见了他最后一面。他那慈祥的面容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