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椿芳校长铜像揭幕典礼上的讲话-纪念文章-姜椿芳-姜椿芳
纪念文章

庄寿仓

尊敬的书记同志、校长先生,

尊敬的各位师长,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上海冬季寒冷的一天,但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更是喜庆的一天。

今天我代表来到母校校园这片草地上的上外第一期、第二期校友们,非常感谢校领导接受我们的这份贺礼,这份心意,并且决定将我们姜校长铜像的揭幕典礼定在今天,2009年12月17日。六十年前的此时此刻此地,正是椿芳校长奉陈毅市长指示,带领多位师长在忙着开学。一个甲子过去了,明天,就是12月18日,安立在基座上、昂首俯瞰美丽校园的我们的老校长,将能够和他亲手创办的学校全体师生,欢庆自己的建校六十华诞。同样,也是在这一天,今天的校领导和年轻的同学们,将有幸直接拜竭上外的创办人,一睹首任校长姜椿芳先生的儒雅风采。今后椿芳校长将守候在这里,伴随上外师生见证上海外国语大学,这座高等学府的日益壮大,在推进规模化、现代化、在教学科研诸多方面,成绩卓著,硕果累累,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教授、名人,跻身于国际名校之林。

椿芳校长的一生是革命战斗的一生,是辛勤耕耘建功立业的一生,是改革创新无私奉献的一生,也是辉煌壮丽的一生。我想用几个数字简约回顾一下他的平生。1932年,椿芳校长在哈尔滨参加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联杨靖宇等革命先烈并肩作战,与日本侵略者作殊死的斗争。1936年他在日伪追捕下,携家带口到了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以时代出版社社长等名义,为团结文化艺术界爱国人士,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和国统区民主运动,与敌伪军警军特进行了机智英勇的不懈斗争,与狼并舞,倍尝一十五载艰险。1949年5月,终于迎来了上海解放,云开日出,椿芳校长满怀振奋与欣慰,以极大地激情,投入上海军管会的文艺界统战工作。当年秋天,奉陈毅市长指示,椿芳校长创办上海俄文学校。椿芳校长以无比的热情一切从头开始,在涂峰等同志的协助下,选校址、聘老师、制定教学大纲,等等等等,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既已招生开学。他在上俄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只有两年多时间,培养了两期学员,同时增设英语系,还设置了越南、缅甸等东南亚语系,为发展今日多种语系的综合性外国语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2年他奉调赴京,供职中宣部,后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副局长,主持参与马恩经典著作的译审编辑工作。他事无巨细,凡事亲力亲为,不惮辛劳,一干就是十多年。眼见大部经典著作陆续出版,文革暴风骤雨袭来,椿芳校长成了“三反分子”、“走资派”,惨遭迫害。1969年1月,他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送进了秦城监狱,直到小平同志二次复出。1975年4月,这位多病缠身的椿芳校长熬过了近七年,两千五百多个暗无天日的日日夜夜,终于活着走出了秦城,这时他已是63岁的老人了。他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的革命事业的忠贞,再就是他觉得生命中还有一件大事没有完成,这就是要编纂一部中国现代大百科全书,以填补我国文化的空白。

这部大百科全书,是继五百年前永乐大典之后的又一部类书,她集古今中外百家知识的大成,是中国文化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事业创办伊始,一切从无到有,他组织动员了22643人参与编纂,礼聘当代顶级的科学家、文人、学者、专家、权威担当各学科主编。成书74卷,共有条目73587条,合共一亿两千多万字。这项工程从设想、构思、筹划、总设计到编辑、出版,都是椿芳校长用十年时间亲自操办的。眼见这部皇皇巨著的首卷《天文》卷已经出版,后续诸卷也将陆续问世,单凭一封信却把椿芳校长的总编辑改成了顾问。然而,凡事自有公论,上外人可以欣慰的是,铁的事实明白地放着:椿芳校长被世人公认为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并被国内外学术界尊奉为“中国的狄德罗”。

椿芳校长一生为党,为革命事业,为文化教育事业辛勤工作了56年。他离开人世已经20多年。他的名字可能已被大多数人淡忘,但他当年的学生们,深受他的教诲,为他的坚定顽强的革命意志、渊博深邃的知识学问、执着严谨的任事精神、高尚儒雅的道德情操和包容宽厚的人格魅力所感悟,决心要在他创办上俄的这片草地,这个空间,竖立一尊他的铜像,以表达学生们的感恩、缅怀和崇敬之意。让他永远安详地坐在他曾经为之辛勤耕耘过的这片草地上,伴随着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日益壮大、蜚声国际、扬名海内外。

姜椿芳校长在上外虽只两年时间,但这是他一生中诸多成就中的一个亮点。他对上外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始终以创办上外为荣。

上外人会以这位被国内外誉为中国的狄德罗”的姜椿芳先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创办人、首任校长、党委书记而感到自豪。

 

 

(此片讲话由一期校友庄寿仓撰写,2009年12月15日下午在专程赴沪参加铜像揭幕典礼的北京和外地一、二期校友下榻的欣鹏打就带你聚会时,由一期校友吴祥朗读通过,请庄寿仓在姜校长铜像揭幕典礼上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