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敬爱的姜校长-纪念文章-姜椿芳-姜椿芳
纪念文章

戚雨村

 

姜椿芳校长在文化领域的多个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1941~1952年,他主编《时代》周刊,后又创办《时代日报》,即任时代出版社社长,对翻译、编辑、出版等工作作出贡献。1952~1978年在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担任领导职务,树立了《马恩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三座丰碑。在生命的最后10年,他更献身于中国大百科全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创立了上海俄文学校(今上海外国语大学),从筹建到调京离职,先后不足3年;时间虽然短暂,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我们敬仰和爱戴的好校长。

建国伊始,由于迫切需要俄语人材,华东局和上海市委决策,成立上海俄文学校,附属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任命姜椿芳为校长。姜校长在翻译界和文艺界都是有知名度的,但我们只是闻名而未见面。正式认识姜校长,是在1949年12月的开学典礼上。他身材颀长,温文尔雅,穿一身青色中山装和黑色呢大衣,戴一副浅框近视眼镜,和蔼的脸上挂着笑容。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位蔼然可亲学者型的领导。姜校长首先致辞,他从分析国内外形势出发,阐明学习俄语的重要性,说我们是新中国建立后招收的第一批俄语学生,将成为国家的宝贵财富,并勉励我们一定要学习俄语,为国家出力,为人民服务。他的发言精辟深刻,既富革命热情,又有充实理据。接着由苏侨教师代表发言,姜校长做翻译。他的翻译气势连贯,流利畅达。在这开学典礼上,姜校长的学识和风度把我们折服了;在我们面前的,不正是活生生的一位优秀外语和翻译工作者的典范吗?

当时姜校长兼职很多。除时代出版社社长外,他还先后任上海军管会文管会剧艺室主任、市文化局对外文化联络处处长。不仅如此,他还要接待络绎来沪访问的苏联代表团。如苏联第一个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访华来沪时,就由他接待;宋庆龄在寓所招待法捷耶夫、西蒙诺夫率领的该团,由他做翻译。尽管工作繁忙,他仍然花费了大量心思和精力来做建校工作,从原则方针到具体办学,无不亲自筹划并加以落实。根据当时需要,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俄语翻译和俄语教师。学制不作硬性规定,视任务需要可随时分配工作。有的同学只学习了8个月便奔赴工作岗位,1950年底,学校也根据需要从师资班中分配20多名同学留校,我也是在这一年留校任助教的。没有教师,姜校长从高学历的苏侨中遴选教师来教课;没有教材,就确定由他亲自编写的《贺青读本》作为初级班的课本。他还从外地聘请精通俄语并富有管理经验的夏仲毅教授担任俄语教研室主任,负责俄语教学工作。这样,学校的俄语课很快就走上了轨道。

姜校长同时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当时学校常请一些校外的报告人来上政治课。报告人中既有党政领导,又有专家学者。记得当时来上过课的有陈毅、舒同、温仰春、夏衍、冯定、沈志远、叶以群、柯蓝等,多数是通过姜校长的关系请来的。他们的报告既提高了我们的政治觉悟,又开拓了学术视野。姜校长也常来给我们上课。他的演讲古今中外,融会贯通,佳例妙喻,精彩纷呈,学生非常爱听。因此在他离职后出差来沪时,还常被请来做报告。直到1984年学校35周年校庆之际,他还受敦请来校致贺辞。

姜校长平易近人,没有领导架子,学生们都爱和他接近。在校园里,可以看到他跟学生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也可以看到学生执卷向姜校长提问,他总是细心又耐心地给予解答。他心系学生,热情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同学们开展文娱活动,打算排演京剧,但服装、道具、乐器无法解决。文娱干事求助于姜校长,他立即写了封信给华东实验评剧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说这仅是一桩小事,那么可以举关系到学生前途的大事为例。学校开始不硬性规定学制,到1952年脱离华东革大,成为独立的上海俄文专科学校,规定为3年制,1956年增设专业,改名上海外国语大学,规定本科学制4年。初期的学生并不在意这一点,但后来逐步注重学习年限,评级晋升都要与之挂钩,这就使早期分配的学生碰上了困难。姜校长从姚以恩同学处获悉此事后,乃嘱姚以恩援引哈外专的先例起草函件,由他审定后抄送上海外国语大学,说明第一、二期学生因革命工作需要,服从分配提前毕业,应作本科毕业处理。受惠者无不感激。可见,姜校长之所以赢得学生的敬仰和爱戴,决不是偶然的。

“文革”快结束时,编译局委派林基洲同志来校,组织部分教师修订《列宁全集》和翻译《列宁文稿》。学校成立了列宁著作翻译组,我也成为这个组的一名成员。记得姜校长曾经说过,一个外语工作者能够从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是非常值得庆幸的。所以我是怀着高高兴兴的心情,以兢兢业业的态度来参加翻译工作的。粉碎“四人帮”后,我有机会去编译局查找资料和商定译文,住在局招待所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天下午,姜校长竟亲自到招待所来看我。他说在局里见到上外电报,知道有学生来,特过来看看。师生劫后重逢,欣喜自不待言。更使我感动的,是姜校长牢牢惦记着学校和学生的深情厚谊。这次出差是我最难以忘怀的。我常到姜校长的寓所去看望他,重新沐浴在高尚师德的和煦阳光里。我向他诉说了自己和一些老同学在“文革”中的遭遇,也从师母口中,获悉姜校长在狱中遭受迫害的种种情况。姜校长则向我阐述了他在狱中反复构思的编纂一整套现代意义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设想。为什么要编纂大百科全书,怎样编纂大百科全书,成为他狱中思想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则成为他出狱后的行动指南。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意义和计划也使我心向神往:要是能够有机会参加姜校长设想的这一伟大的工程,该有多好!

我参加大百科全书编写工作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98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编委会副主任兼语言学和世界诸语言分支主编许国璋教授,邀请我去京讨论语言学分支学科的条目并接受编写任务。尽管分配给我的条目不多,但想到这是姜校长正在为之拼搏的事业,我尽力做好案头工作。如为了写好“喀山(语言)学派”和“博杜恩·德·库尔德内”这两个词条,我查找并阅读了包括原著在内的大量资料。大百科全书条目因字数有限,资料用得不多。我还利用这些资料写了一篇专题论文。《语言文字》卷的责任编辑李鸿简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熟识以后,我向她谈起姜校长筹办俄文学校的经过和他对学生的关爱,她也告诉我姜校长抱病殚精竭虑地为大百科全书操劳的事迹。姜校长十分尊重专家学者,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有100多位成员,他都一一亲自登门,双手奉上聘书,并且鞠躬致礼。正是他那坚韧不拨的精神和诚恳谦逊的态度,才感动和团结了成千上万名知识分子,努力为完成这一伟大的系列工程而奉献自己的力量。遗憾的是,我参加编写的《语言文字》卷直到1988年才出版,姜校长已来不及看到了。

姜校长离开我们20年了。谨撰此文,以表达学生的敬爱之心和思念之情。

 

2007年